TRIZ
背景
公司从去年引入TRIZ,以激发产品创新,上半年宗磊带着RELAX几位架构师参加了一个课题。从目前公司的成果来看,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新方法,公司也有非常大的决心去推进这个方法论的落地。
之前认为TRIZ不适用软件,上期陆续有多个软件课题获奖,包括一些持续集成,测试,算法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让我们未来的产品更有竞争力,我们将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学习
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是使用传统的试错法,通常是根据问题的现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尝试不同的办法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1 问题导向做法(图片选自网络并修改)
如图1所示,由于并非人人都是专家,都能遇到自己熟悉的问题,所以以往的经验未必对解决问题有太大的帮助。这种从问题出发,典型的问题导向做法往往不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何处,有点类似“脚踩西瓜皮,划到哪里算哪里”的感觉。有时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效率较低,且其解决办法是否是最优的也未必知晓。
如果是采用TRIZ创新方法,比如用到TRIZ的工具——最终理想结果(IFR,Ideal Final Result,也称最终理想解),这种从解决问题所追求的结果出发,目标明确,则是典型的结果导向做法,通过对系统的最终理想结果(IFR)的确定,来判断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入手点。
如图2所示,就像在黑夜里航行的船舶看到航灯,其好处是既知晓问题解决的理想方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始终不会迷失方向,又能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入手机会,导向性非常明确,这是以往多数的创新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
图2结果导向做法(图片选自网络并修改)
在实际的培训、咨询和辅导解题中,经常会遇到研发人员不太会正确定义最终理想结果(IFR)和合理使用此工具,不能准确锁定问题,严重影响了问题的解决。那么,如何指导研发人员快速、准确的确定最终理想结果(IFR)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终理想结果(IFR)的概念,最终理想结果(IFR)是对发明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模型。它使系统完全消除了问题,并且没有让系统的参数发生恶化,且对系统的改变最小。它是解决方案的模型,可以指引着我们去解决发明问题。
通过上述概念,可以了解三个信息:
1)IFR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模型,注意不是之一,可以用来引导和把握问题的解题方向;
2)通过IFR模型,既要解决系统存在的问题,又不能使系统的参数发生恶化,也就是要消除矛盾;
3)是对系统的最小改变,也就是最小问题,不要考虑对系统进行较大的改变,这不符合IFR的理念。
其次,最终理想结果(IFR)的定义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最终目标和最终理想结果的区别。
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指所设计的系统应该达成的结果,即客户之声****(VOC,Voice of Customer)。例如,客户需要清洁衣物,又不能过于劳累,所以设计了洗衣机,则洗衣机的最终目标就是清洁衣物,至于生产商用什么工作原理、什么系统组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则会有不同的系统(产品)产生。
所以,最终目标往往是客户很模糊的需求,需要认真加以甄别,有相应的工具和流程,这里不加赘述。
再次,为了打破研发人员的惯性思维,通常建议定义IFR时把握两个原则:
**
**
1)以系统的作用对象(又称制品、目标)为入手来定义;
2)定义的IFR应用“自身”或“自我实现”的字眼。
例如,清洁衣物,可以用灰尘等污物自身脱离衣物来作为IFR。当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系统就是非常理想的系统,但是,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否则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既然IFR是不太容易实现,为什么还要这样定义呢?这里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在解决问题之初,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把最终理想结果作为终极追求目标;
2)针对问题情境,结合最终理想结果设立各种理想模型,即最优的模型结构来分析问题;
3)这样定义的IFR在后续的分析很容易达成共识,不会变来变去,干扰解题过程。
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最终理想结果(IFR)与系统问题现状之间不断选择不同的次理想结果,方便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
还是拿清洁衣物来举例说明,让灰尘等污物自己脱离衣物纤维这一IFR无法实现,那么就尝试改变工具(或执行机构),这样次理想结果就是衣物纤维自己能与灰尘等污物分离。
通常应注意:
1)技术物体比天然物体易于改变;
2)工具比制品易于改变;
3)如果系统中无易于改变的要素,即应指出”外部介质”,可以借助中介物原理。
此时需要考虑的就是衣物纤维能不能像荷叶那样,具有自洁能力,灰尘等污物无法附着在衣物纤维上,故而就可以实现清洁衣物的目的。
还有,当衣物纤维不具备自洁功能时,可以将下一个次生理想结果定义为衣物纤维借助外力实现与灰尘等污物分离,这时问题就转变为利用什么力(或场)能实现两者的分离,能达到清洁衣物的目的。
图3 后退收敛定义IFR的过程(图片选自法思诺FASINNO课件)
如此这般,通过逐步后退一小步收敛问题的不同理想结果(次生、次次生……),更易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
可以参照如图3所示的收敛过程进行定义,把不明确的问题通过IFR的多次定义、分析,将问题转化为明确的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
- 什么是TRIZ创新理论
TRIZ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 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专利
TRIZ这个强而有力的工具消除在不同性能测量之间的冲突所引起对妥协和交换的需要,为创新带来了可执行的方法论。
特点
- 降低尝试次数和错误迭代
- 降低对共同的资源的需要
- 使用演化的趋势打开历史,为新产品想法证明方向
- 利用专利规避,突破竞争对手的防御
优越性
TRIZ 是一套以人为导向的知识系统之系统化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它有别于传统的脑力激荡,TRIZ强调发明或创新可依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而非仅是随机或天马行空的脑力刺激。TRIZ 发展至今,从 300 万个专利分析中提取了 1000 个样式等,这个广泛的知识库可使用户在开发实际产品时,面对困难的局面和问题得以迅速获得可能的答案或思路。
示例
TRIZ具体项目的落地成果,取决于几个关键要素:
1. 能识别出关键问题
2. 能想到创新的方案
3. 能把这些方案做出来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大家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找到关键问题和关键解决方案;
第二:能死磕,把方案落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能够解决掉;
第三:落地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和资源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参与者付出三方面的努力:
\1.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因为协作的力量搭配上TRIZ流程才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2. 积极提出方案;
\3. 积极完成分工布置的主要任务。
那么,如何通过考核与激励来实现这一点呢?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实施:
从业务部门的角度,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推进落地,考核整个TRIZ小组的项目进度和流程的应用。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评审来完成,考核与激励指标都基于项目成果来设置。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可以考核项目组里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考核与激励指标基于出席率、创意的数量与质量等。
最终,业务考核可以与项目奖金挂钩,人事考核可以与年终评奖、职称等挂钩。
用图片来总结就是:
如果你对TRIZ感兴趣,并且是产品、研发部门的小伙伴,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发送暗号“TRIZ”,经过验证后,会邀请你进入【研发专属群】,精品直播课+大咖分享+专业咨询… 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