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作为NPMD的厂商
最近生育基金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更有甚者,江苏的《新华日报》携手,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刘志彪、张 晔两位砖家,发表了不但应该缴生育基金还他么说了不生就只要老了才能取。
我就想说,这两位究竟平时吃什么,大脑那么奔放。我觉得马光远先生评论改事件的时候有句话很到位,“老百姓不是负责交税和交配的”
基本的问题是什么,自己心里没点数么?光让生不用养吗?养得起吗?养得好吗?能养活吗?
…….
一大堆根本上的问题不出方案,这种拍马屁不要脸的舔着上。
刚好这段时间对接其他产品,刚好处理了一下跨域的问题,借此机会稍微更加了解一下跨域(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搬运搬运…
同源策略是一种Web浏览器安全性机制,旨在防止网站相互攻击。
同源策略限制一个源上的脚本访问另一源的数据。源由URI方案,域和端口号组成。
同源策略是一种限制性的跨域规范,它限制了网站与源域外部资源进行交互的能力。起源于多年前的策略是针对潜在的恶意跨域交互(例如,一个网站从另一个网站窃取私人数据)做出的响应。通常,它允许一个域向其他域发出请求,但不允许访问响应。
同源策略它是浏览器最核心也最基本的安全功能,如果缺少了同源策略,浏览器很容易受到XSS、CSFR等攻击。所谓同源是指”协议+域名+端口”三者相同,即便两个不同的域名指向同一个ip地址,也非同源。
同源策略限制以下几种行为:
1 | 1.) Cookie、LocalStorage、IndexedDB 等存储 |
但是有三个标签是允许跨域加载资源:
1 | <img src=XXX> |
1 | URL 说明 是否允许通信 |
1、 通过jsonp跨域
2、 iframe跨域
5、 postMessage跨域
6、 跨域资源共享(CORS)
7、 nginx代理跨域
8、 nodejs中间件代理跨域
9、 WebSocket协议跨域
比较抱歉的是我只用过nginx代理跨域、跨域资源共享(CORS)、WebSocket协议跨域…。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用户浏览器中运行的脚本仅需要访问源相同的资源(请考虑首先对服务JavaScript代码的同一后端进行API调用)。因此,JavaScript通常无法访问其他来源的资源,这对安全性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情况下需要跨域请求的。例如,不同系统间的一些对接。解决该问题就需要实现CORS,跨域资源共享(CORS)是一种浏览器机制,可实现对位于给定域外部的资源的受控访问。
如果不需要cookie的话,整个CORS
通信过程都是浏览器自动完成的,前端不需要做额外的编码。浏览器一旦发现请求跨源,就会自动添加一些附加的头信息,复杂请求还会多一次预检的请求,但我们是不用感知的。因此,实现CORS
通信的关键是服务器开启CORS。
本文引用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很抱歉。
网上关于React的内容一抹多,我就不献丑了,我简单记录一下,主要是一些编程中不太注意的的点。
React
A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React是MVC中作用于V的一种库,需要注意它不是一个框架只是一个库。
reacts to state changes,react是对页面状态变化做出反应的意思。
Component
Component is A piece of the UI,React App is Tree of component。组件的概念其实之前就有不过我是从React才开始了解的,即把一个前端应用拆分为一个个的组件。
React.createElement()
没看到有用React但是为什么还需要import React?
因为是JSX到JS这样编译后是需要React.createElement来创建元素的,所以需要引入
1 | // This JSX: |
JSX
JavaScript XML
Why can’t JSX write If-Else
因为 JSX 只是函数调用和对象创建的语法糖,像一下的代码编译后是不合法的JS,没法识别。
1 | // This JSX: |
Arrow Function
为什么箭头函数可以提代bind(this),首先是因为JS中的一个实验特性Static class fields and private static methods,一个箭头函数没有它自己的 this
,不过他使用的是封闭的执行上下文的 this
值。箭头函数在词法上绑定它们的上下文,所以 this
实际上指向最原始的上下文。
所以有个点我们需要明白,bind不是react要求的,而是因为JS的this对象的指向问题导致的。
bind(this)延伸阅读:react-binding-patterns-5-approaches-for-handling-this
setState
它接受一个对象或者函数作为参数,如果你想在 setState
之后使用新的 state
来做后续运算就需要使用到函数。
state 和 setstate:为什么不用直接用this.state.xxx=xxx;而必须用setState才能修改state,因为如果用this.state.xxx=xxx,React无法知道你修改了状态,所以需要调用setState通知到React你修改了状态,然后React会走它那一套更新状态的步奏。
props vs state
共同点:都可以决定组件的行为和显示形态。
react-state-vs-props-explained:
state可以理解为函数的局部变量,所以外部是不能访问和修改的,只有内部能维护。
props它是组件间对话的方式,让外部(父组件)数据和行为传入组件(子组件)内部达到更新内部组件的目的。
controlled vs uncontrolled
简单的理解了一下,受控组件这儿受控其实指的是通过props来控制data,非受控通常说的是自己内部维护data,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用的是受控组件
What are controlled components and uncontrolled components?
lifecycle hooks
事业部去年年底开始推前后端分离,到现在我参与了前端,也参与了后端。一点心得体会说一说。
首先为什么要前后端分离,其实原因没那么复杂,比较简单就一条。
当然肯定不是随随便便的试错,试错是带有愿景的。
目前来看愿景是基本上都达到了,只是有待精进。我要说的是,前后端分离后跟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即前后端的边界问题,哪些是前端干的哪些是后端干的。扯皮就从这儿拉开了帷幕。
前后端分离后很多友爱温馨的画面就出现了。
前端:这个字段能不能跟我处理一下.
后端:这个应该是前端干的,我不管。
前端:我顶你个肺,明明是后端处理更方便。
后端:我也顶你个肺,这个前端也能处理。
..........................
前端:这个数据能不能跟我转换一下.
后端:这个应该是前端干的,我不管。
前端:我顶你个肺,明明应该是后端处理。
后端:我也顶你个肺,这个明明是前端处理。
.................
后端:这个我这边不好处理,你多发一次请求自己组装吧。
前端:不应该是组装好了给我吗?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认为究其原因就是前后端的边界不清晰,如果一开始没有一个前后端的《开发边界协议》,到后面就是各种甩锅的操作。前端抱怨后端,后端抱怨前端。慢慢的负能量。
我觉得边界的界定不是一刀切,应该是和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业务场景等等契合的。在我们事业部,我认为可以从这些层面来作为划分边界的参考。
业务场景:因为我们是做的APM,本身就是监控别人,这样的系统在客户那儿大概率就是个二线系统,那你就不能奢望客户能给你怎样怎样的资源,我们自己心里有数,要做到尽可能的少用客户的资源,并且要响应快速。
人员配置:高层领导基于各方面的考虑,没有专门招聘更多专业的前端,而是从后端研发里抽调几人到前端,边学边做。
前后端实现的复杂度。
我们是这么做的,首先大的前提有两个:
但是有了这些前提之后前后端还是存在公共地带,有些是前端可以做后端也可以做。比如字段值得转换,某些数据的补点或者聚合等等,我们都会具体情况参照上面《开发边界协议》进行权衡。
1.比如需要前端多发请求的肯定移到后端,通过后端的tcp代替前端的http。
2.前端如果需要改多个地方,而后端只需要加一段代码的能实现的,由后端做。
3.业务逻辑尽量放在后端,前端聚焦于交互和样式。
4.前端不做复杂的运算,尽可能让前端小而轻,哪怕后端重一点也无所谓,因为后端有太多方案变快,但是前端页面、样式等就是一套,轻就是轻,重就是重。
5.参照伯斯塔尔法则,后端尽量严谨保守给数据,减少前端解析数据的多样性,前端做好数据解析的校验,尽量开放接收数据,不理想化。
其实说那么多,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前端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交互、样式、以及优化上面。后端做好一切的兜底方案,前端要什么后端给什么就完了。
实际操作还是建议以前端为主导,因为前端是对用户负责。前端就像一个消息中心,研发阶段,対前连接产品、UCd、测试,对后对接后端服务提供方。所以前端主导后端兜底是比较合适的方案。
伯斯塔尔法则
源引:
最近由于自己开窍,以及周围人对我的“捶打”,感觉是时候多读书了,不然以后成为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的人还不自知那就尴尬了。
我读书少,所以先学会读书。
阅读艺术的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己的过程。
首先得端正你的态度:主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真正的阅读)。
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里面有个章节说到了一点:辅助阅读,也就是往往有时候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除了这本书以外需要借助一些外在辅助来源,比如其它相关的书,工具书、经验等
我个人觉得这几个章节核心思想就是不要妄想书读一遍就掌握精髓了,通常有点东西的书至少得来个2-3遍,是个递进的过程,其实我们的老祖宗老早就说过
温故而知新
一定要认真看每本书正文前的内容,比如序、目录等,这会让你更有代入感和针对性。能帮你梳理你读书的顺序。
读书大体分两种
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比如读实用性和读哲学的书肯定不一样,前者是要说服你采用特定的思想和行动,后者主要是引起你的思考。
读书是为知识而读书,不是为考试或者考核等读书,所以明确知识是读书的目的。
以理解代替记忆
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能上能集中,才能产⽣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所以无论读的书与你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思想集中,兴趣即盎然⽽⽣。(观点我是醍醐灌顶啊)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培养思想集中力,
第⼀,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
第⼆,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 「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 等待较有⼼情的时候——厌书是⼤忌。
问⽐答重要(此节选可能更适用讨教的场景,不过我觉得很有启发遂记录,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怎么问问题)
发问做准备功夫,便于分清楚「知」和「不知」,也能让问题更有针对性,准备功夫大致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问题可分三类——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 C,「为什么」(Why?)。要先断定问题是哪⼀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 是⽅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经断定是哪⼀类,就应⽴刻知道⾃⼰的「不 知」是在哪⽅⾯的,因⽽可免却混淆。
第⼆,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之,你要问的⼀点越尖越好。
第三,在问其他人之前,要先问⾃⼰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其他人的时间。⼤致上,⽤以上 的步骤发问,答案是⾃⼰可以轻易地找到的。
书分三读——⼤意、细节、重点
这块跟上面说的阅读层次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切忌一上来就各种做笔记和记号。
第一读是快读,读⼤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书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或者主题的?。跟自己有关系吗(即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去读吗)?
第⼆读是慢读,读细 节,务求明⽩内容。可对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等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重点或者强调的记号是在这时候加上去的,因为哪⼀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 若没有经过⼀快⼀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以上的两块内容同时有提到的我认为很重要的几点:
本文引用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很抱歉。
在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之前,从来没细究自律的概念,就觉得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比如一天50个俯卧撑,不能因为某天朋友叫打游戏就把这50个省了,一定得做。这就是我理解的自律,但是看了《少有人走的路》之后,书中对自律的定义,我觉得我还是太年轻了,想的太粗糙。首先这本书正文没开始之前就说了,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心里都有病,只是轻重和早晚不同而已。
如果从规避、逃避问题就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个点来讲的话我是认同的,至少我没发现我也不认为,这个社会上存在有人是从来没有规避和逃避过问题的。所以如果你承认自己有这样的问题,那你还是看看这本书吧,以下是我的一些摘抄,算不上笔记。
首先要想心智走向成熟,你得学会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首先什么是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个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妈从小就教育我,先苦后甜,所以小的时候特别想早点长大,因为太穷了生活也太痛苦了,觉得长大了应该就是甜了,当然事实是脸被打的piapia的。现在想想其实小时候的想法不就是为了逃避问题么。所以其实所谓的先苦后甜,指的不是时间的先后,而是解决问题之前和之后。所以核心在于你得面对问题并解决它才有所谓的先苦后甜。不过要注意:解决问题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这样的态度是不切实际的。另外根据破坏性的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这显然是自欺欺人,问题永远都在,如果不解决它将阻碍你心智的成熟。所以唯一能做的时直面问题,并尽可能早的面对问题。
承担责任
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
这一点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承担责任对于我,稍微值得高兴的是,我一直在努力学会承担责任并做到不逃避责任,当然这样的选择对自已是相当痛苦的。因为你会发现在如今的社会,你所在的圈子,有越来越多人的在想办法规避或者逃避责任,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不想承担。因为承担可能就代表着认输,代表着损失,代表着受虐。所以你可以想象如果你选择了不逃避责任可能不仅仅是你承担一些痛苦,可能还会招来白眼、孤立….。所以我觉得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质量是上来了一些但是心智成熟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我还是想说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勇于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最起码你会让自己看上去没那么逗比和拙劣。
忠于事实
我们要实事求是,越是了解实事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的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着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我们就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要到什么地方,以及怎样到达;如果地图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地图足够准确足够完整,怎么做呢?努力程度越高地图会越大越完整,对事实认知的更加清楚,准确性就会更高。
其实这一部分还提到一个概念叫移情,这个移情可不是移情别恋的移情,书中对其的说明我大概的传递一下:一个人把年幼时对世界的感知以及对世界作出的反应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虽然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我觉得通俗点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逃避现实,对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人是拒绝更新自己的地图的,那当然就会经常迷路。所以可以看出面对现实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现如今又有多少人愿意面对现实,忠于事实,并迎接挑战呢?迎接挑战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埋头刷抖音刷头条,各种交友软件各种游戏中各种直播中扮演着牛逼哄哄的样子,沉迷于虚假的舒适中,不想奋斗不想上班不想努力,一问他会有一堆的原因,买不起房,政府没用,没有技术等等,那你都知道这么多问题围绕着你了,你他么还不想办法解决,在等什么呢?等着被抛弃被奴役?
要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大的作用,就要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有选择的表达意见和想法
保持平衡
这一条其实更多是教我们怎么基于前面几条讲的做到自律,即自律本身就是把持得当。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说白了主要还是自己把握好度,比如对待生气的事情,什么情况下改表现出发怒,什么情况下改表现出隐忍…..
文中有一小节讲到放弃与新生,要学会必须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诸如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处世态度这样的东西,才能得到心智的成熟,才能获得新生。说的有点玄,不过确实是如果你始终执念于你的某些过时的观念或者习惯,容易让自己以及周边的人陷入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你不想放弃,哪怕那是不好的,这往往会为自己以及周边人带来痛苦或者伤害。所以需要学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放弃某些东西,比如身为父母的阶段,要学会放弃父母的权威等。最终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里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的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自律能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 《逃避自由》 *
这段时间被“中美贸易战”的各种文章和声音吵得恶心,不知道为毛那么多喊麦式的文章后面还有那么多跟着喊麦的吃瓜群众,那么没有营养的内容一个个读的陶醉不已,不得不感叹现如今信息传播的可怕。我看了篇说实话的文章,结合着那篇文章我也在这儿发表发表比较粗犷的感言。
醒醒吧,我其实搞不懂,中国人哪来那么深厚的底气,觉得自己哪哪都是牛x的,谁都干不过,后来经过中美贸易战这段时间,我大概知道,各种所谓的大V、自媒体、甚至所谓的官媒,都他么传递着各种鸡汤、各种所谓的正能量、各种吹嘘、各种爱国情怀、各种川普吓得尿裤子….。一遍又一遍一波又一波的洗脑着咱们老百姓,这种就是典型的误人子弟,害人害己,关键是老百姓也爱信也爱看啊。中兴那么明显的例子,大家都装作看不到。平时营收上百亿上千亿的企业,人就跟你断个芯片啥的,你就歇菜了,典型的外强中干,这应该让国人意识到,我们与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如果再给个10来年,可能就赶上了,但是人美国不干啊,为什么这个时候弄你,因为他们顿悟了啊,发现被中国忽忽悠悠的就改革开放了40年,再不下手弄就真的弄不动了。
去看看中美的贸易额你就知道,很明显的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更强,如果真的继续干下去,大家都等着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吧。继续干下去,受伤的都是老百姓。当然美国也会有损失但是相较而言,中国是更吃亏的。所以求那些所谓的各种扯淡大V之流,别他么再瞎歪歪挣流量了,坐下来静静的想想怎么让国人能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准确的认知。我也希望我们老百姓能有时间看看一些国外的报道,以及国内有正经背景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发表的文章或者演讲、采访等,少他么花时间在抖音啊、今日头条等App上。
我之前看王煜全先生的一个采访,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主要内容是:中美贸易战实际就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如果不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就会变成互殴,这样又受伤(受伤最多的还是老百姓)又解决不了问题。正确的解决方式是,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美国会出手,很明显是不满是抱怨中国不地道嘛,那咱们就坐下来好好谈谈,怎么滴能解他的怨气嘛。或者委婉点,川普不是代表工人阶级嘛,美国不是就是就业问题很严重吗,那咱们中国政府牵头推一批一批的企业去美国建厂提供就业嘛,我们就是在国外建的厂太少了,所以影响力太小,你想想如果我们在美国早早建立了很多企业,提供了大批就业,川普还敢通过现在的方式弄我们么?还没出手,估计国内就一波波游行示威了。别不信,中国很多企业是有能力在美国建厂的,只是缺少经验,同时缺少政府的支持。比如曹德旺先生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其实你看那小日本为啥那么恬不知耻的跟着美国,毫无节操,地地道道的狗腿子,因为人家知道美国能弄它,而且他禁不住弄。当然我们不需要像日本那样,而且也不会也不能像日本那样。我们有底气啊,有人,有地盘,有一大堆钱砸出来的黑哥们,有党,有钱,某些方面还是有技术的。所以不需要像日本一样。但是我们得有自己的认知,不天天一副无敌是多么寂寞的样子,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我们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
本文纯属扯淡,随便看看。
前段时间读了《乔布斯传》这本书,一是因为好奇这个人,二是因为想了解下苹果的历史。不得不承认,苹果的产品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用的产品之一,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这本书看的过程中其实会觉得有些无聊,不是说书不好,基本上都是源于个人的原因,一个可能是本身我不是乔布斯的信徒,再一个是因为看这本书会对我有一种局限,局限来源于从小到大接触的教育、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读了该书,我就有种感觉如果乔布斯或者是书中提及的与乔布斯有交集的一部分人,如果生在中国。我估计绝对会首先被贴上一个问题少年、怪胎等标签,然后遭受各种来自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的白眼,大家根本不会看到或者不会在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天赋,早就把他们扼杀的不能再扼杀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见解不代表广大群众,下面简单的记录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拿取
从书中能拿取到对我有启发的如下:
专注
乔帮主以及他招揽的那帮人,那种对自己所做的事的那种专注,真的是你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专注到最后就是成功。所以你自己选择了你现在做的事,那就保持专注吧,至少你提高了成功的机率。
这个点是我需要提升的,我只好码代码时最专注的,其它事情好像都容易走神,所以我现在都在自我训练。
自己每天定个目标列表,必须完成,在有限的时间,你不专注根本完不成,完不成,你看到你的目标全是没划掉的那种感觉很憋屈。
现实扭曲立场
说的通俗点我觉得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吸引力,他就像太阳一样,不但发光发热而且你不自觉的还得围绕着他转,他会让你相信他并跟着他干。其实在书中这个“现实扭曲立场”这个词语不一定就是褒义的,有的人就比较反感,因为他们有时候会感觉一种压迫感。我们事业部的ceo在我看来就是有点“现实扭曲立场”的感觉,总是自信并能感染人,给人一种力量。我希望今后我也能给人一种感染力和自信,那其实是挺美好的一件事。
简单
这个对我们这行的来说,其实这个一直是我们的最大的追求,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事情变得更简单,能更快响应外界的变化。乔帮主一直在追求这样一种极致的简,为此付出了多少人力物力都不管。所以很多时候面临问题时,你得想办法把他简单化,复杂化其实很简单但是最后很痛苦,简单化他很难但是很舒畅。
特别是在我们工作中往往都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其实我们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分析清楚利害关系,往往有个更简单的解法。
营销
从书中你会发现其实乔帮主真的时一位营销专家或者叫产品推广专家,每次发布的产品,文案、发布会都会亲自参与,对产品你说他吹毛求疵都忍了,一个广告方案他也能吹毛求疵。当然最终的结果大家应该印象都很深,苹果的广告用美轮美奂、创意十足…等词语来形容都不过分。包括苹果的发布会的造势、发布会的主题、演讲内容、方式等都是精心设计的。所以每次苹果有新产品发布都是世界的一场大讨论,当然买那么好核心在于产品好,但是不得不说苹果那么有影响力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推广的好。包括公司困难时他重新回来,为了挽救当时的苹果,他定的广告方案完全就唤起了大家对苹果的热情,所以你不得不服他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实例,
所以现在真没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了,好东西就是要秀出来,对待自己也是,老是抱怨自己默默无闻,那你想过没有如果你通过很多方式输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并且帮助一些人,到时候你会发现你其实还是挺牛的(哈哈,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得有实力),别觉得自我营销就是一个贬义词。
完美
乔帮主一直追求——产品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完美融合。这种始终如一对完美的追求,才有了现在的苹果,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好像追求完美变成了不太像褒义词的褒义词,总感觉如果说出这个词语马上就会有人给你怼回来。我觉得追求完美他就是一个褒义词,我们应该提倡,但是执着与完美可能就容易陷入痛苦。
坚持
从书中你可以看到乔帮主有一种盲目的坚持,最大的体现就是在于他的癌症,很多人都讲,如果他不那么坚持对待工作而选择懈怠癌症这件事,可能结果没那么糟。所以我会这么认为:可能做到“坚持”和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不该坚持相比较的话,做到坚持肯定更容易一点点,大家都知道力得用对。